2017年01月27日
劉先生就職於一家美國出名的大資料公司(受訪者要求匿名),曾經負責該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計畫。他告訴美國之音說,最後他們的公司選擇不進駐中國市場,原因呢?中國特色的市場運作。
他說:“就不是一個理念。中國比較特別,有各種各樣的行業潛規則和政策走向。美國就會覺得這裡面有很多比其他市場多出來的開銷, 最後談不下來。或者說,針對中國市場,需要做很多特別的調整。我想很多撤出的外國公司也是一樣。”
高科技行業的美國公司,像甲骨文、谷歌、蘋果和微軟,都看準中國市場巨大的潛力所在,而進駐這個市場。而現在,雖然外企已經不如十年前那樣,受到各種政策上的優待,仍然有很多公司不願放棄這塊香餑餑。
優待不再
中國美國商會 (AmCham China) 於1月19日發佈的最新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技術和研發領域是中國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國內消費增長,中產基層規模擴大、收入提高;中國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以及數位技術發展等要素,都能夠給美國高科技公司的在華業務帶來重大機會。但是這份報告又說,在中國做生意變得越來越難,這家工商遊說團體多達81%的會員感到他們在中國不像以往那樣受歡迎。
的確,2016年給活躍在中國科技市場的外資公司帶來很多恐慌。中國在2016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標誌著在涉及互聯網的事物上,中國要走自己的路。這份法律中有關金融和通信等行業的公司要接受安全檢查、在中國境內存儲資料等強制性要求,將讓外國公司的運營成本更高,或者讓它們無法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還在2016年12月27日發佈《國家網路空間安全戰略》,將維護網路主權納入國家領導層最高戰略。強調維護“網路主權”的概念,與西方國家將互聯網作為打破邊界、聯繫世界的概念大相徑庭。
而同時,隨著中國對於國內科技企業的保護主義政策,和不斷升高的人力成本,科技類外企抱怨說,他們在中國的處境越發艱難。
甲骨文公司前幾週宣佈即將裁退北京200人的研發中心;而希捷資料公司也宣佈將關閉其在蘇州的工廠,預計將裁員2200人。
三個困境
在美國高科技行業工作的劉先生表示,美國公司在中國運作有三個很大的困境:客戶需求無法瞭解,合作方需求難以滿足,以及中國國內企業帶來的不公平競爭。
“在客戶需求上”,他說,“美國市場主要是去做市場調查”,但是中國市場就不一樣了。中國市場比較特別, 有很多檯面上不能講的要求。這些需求直接去問,他們是不會告訴你的。”
很多外商表示,中國市場存在不同的文化。比如簡單的電商,中國人喜歡貨到付款,而美國人往往是先付款再發貨。再或者,中國市場上對一些特別的資料需要包裝,或者說,與政府有關的項目有一些特別的要求。這類不同的文化和習慣,都給美商增添了很多的額外開銷。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可能相互聯手,在招標過程中排擠外國企業。劉先生說,實際上,中國市場有中國市場的規律和玩法。
“如果你是個外國公司,你玩不進去,也玩得不如他們好”,他無奈的說。
另外,中國不斷上升的人力資源成本,也是外商撤退的原因之一。他原本任職的另一家做商業情報的科技公司,很早就進入中國市場。但之後由於中國人力成本不斷上升,以及與總公司研發中心溝通問題帶來的開銷,該公司最後決定全盤撤離。
另外,還有批評人士說,中國政府的網路審查制度,也給美國科技公司製造了障礙。臉書和推特等紅遍國際的社交媒體,在中國卻被封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去年第一次把中國的防火長城稱為貿易壁壘。
《華盛頓郵報》1月23日的一篇報導說,就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達沃斯高舉全球化大旗,並呼籲西方聽眾不要把自己“關入黑屋”的同時,中國卻進一步加強了這道防火長城,宣佈禁止提供未經批准的網路翻牆工具VPN。
國內視角
另一方面,海外巨頭的難處似乎給中國國內企業帶來發展機會。在臉書和推特被擋在中國市場之外的時候,微信做的風聲四起,甚至一些功能已經超過國外企業。百度也因為谷歌的退出得到好處,發展成中國最重要的搜尋引擎。分析人士說,中國政府對於國內企業的保護政策,傷害了外企利益,卻給中國公司發展的機會。
也有業內人士對美國之音說,除了政治敏感領域,中國政府還是歡迎外資的,而美國公司在中國的業務做得不好,不應該埋怨保護主義政策,主要還是因為它們不熟悉中國國情,包括“潛規則”。
在中國一家民營科技公司工作的王先生(受訪者要求匿名)說,他覺得有關外國公司在中國受到不公待遇的抱怨是不合理的。他不認為中國政府的政策對國內企業存在保護。
他說:“我不覺得保護。 我覺得是外企的水準。坦白說,能跟BAT(中國互聯網三巨頭百度、阿裡巴巴和騰訊)相比的國外公司,只有臉書和谷歌。像老牌的微軟、甲骨文,跟國內公司差別已經很大了。我一點都不覺得保護。包括甲骨文的案例, 它在中國的研發不是核心,只是一些測試。 業界前幾年這個關門那個關門,實際上,有本事的人早就走了。這個不是國家政策導致的,而是競爭、資本的流向、以及活躍度等導致。這些有能力的人,很早就已經走了。”
當被問及資料存儲方面的限制,是否對外國企業產生不公平的問題上,他說,中國確實對資料存儲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不認為這是不合理的。他說:“站在不同的人角度看,到一定國家層級的高科技,確實有可能不允許跨國公司進的。比如說,我自己有阿里雲,那麼我不可能去接受Microsoft 的雲,或者Amazon的雲。因為資料有一定安全性。”
他補充說,實際上,對資料的保護,每個國家都一樣。“看華為的下場,跟看阿里雲在美國的下場,就知道保護主義了。我覺得,其實都是一樣的 ,”他說。
中國美國商會的調查中,技術與其他研發行業的美國企業,將2017年在華業務的挑戰歸為五類:包括法律法規執行不一致(60%),勞動力成本增加(60%),中國保護主義不斷升級(53%), 取得相關許可證困難(35%),以及行業規章風險(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