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網路截取
2021 年9 月27 日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執行秘書羅伯特·弗洛伊德(Robert Floyd)在發言時指出,該條約幾乎得到普遍加入,有185個國家簽署,170個國家批准。
他說,該條約“創造並維持了一種反對核試驗的規範,這種規範如此強大,以至於自通過以來進行了不到十幾次試驗,進入新千年以來只有一個國家違反了該條約。”
良好記錄
在1996年通過該條約之前,每年核試驗的平均爆炸當量相當於近1000枚轟炸廣島的原子彈。
弗洛伊德說:“核試驗不僅造成了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支持了更強大和更致命的核武器的發展,還造成了難以言表的人類痛苦和環境破壞。由於《禁試條約》,我們已經把這種場景遠遠拋在了後面。”
除核心任務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還包括一個
根據該條約建立的國際監測系統對地球上的任何爆炸性核活動進行24小時實時監測,這一系統的90%以上現已建成,有300多個台站獲得認證。
再次呼籲
儘管有185個國家簽署,該條約仍未生效,這需要擁有核能力的八個國家(美國、中國、伊朗、以色列、埃及、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的批准。
在弗洛伊德看來,“週年紀念是一個重申承諾的時刻。”
他表示,民間社會和青年在這一問題上具有參與的真正願望。他指出,最終目標是明確的: 徹底消除核武器。
他指出,“如果禁止核試驗方面不採取普遍適用、非歧視性的和可核查的原則,我們就不能指望實現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
持續的威脅
目前,全球仍存在1萬3400枚核武器。一些國家仍在繼續尋求核能力,另一些國家正在努力擴大其核武庫。聯合國負責裁軍事務的副秘書長中滿泉在向安理會發表講話時指出了“核武庫朝著現代化和擴大化發展的令人擔憂的趨勢。”
她說:“隨著全球軍備控制制度的崩潰,多邊核裁軍外交已經萎縮。隨著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間的關係繼續惡化,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禁止核試驗的規範會持續得到遵守。”
“持久的損害”
中滿泉表示,核試驗“對原始環境、人類健康和一些最脆弱的社區造成了持久的損害”,從內華達州的沙漠到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大草原;從澳大利亞內陸到南太平洋的環礁。
她認為,除了這些影響之外,核試驗還“使核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得到了改善,宣告新的核武器國家的到來,並促進了核武庫的危險增長。”
克服挑戰
在中滿泉看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通過25週年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但同時也是一個重新思考如何採取行動來克服仍然擺在面前的挑戰的機會。
她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首先,進一步增強年輕人的權能;第二,必須理解,《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並不能在真空中運作,須與其他進程相互協同;第三,國際社會必須繼續加強禁核試組織的技術能力。
高級別會議
上週,促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的高級別會議在 會議再次發出全球呼籲,推動該條約產生約束力。
來自60多個國家的部長和高級官員參加了會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和聯合國大會主席沙希德也到會發表講話。他們均敦促尚未簽署或批准該條約的八個關鍵國家毫不拖延地簽署或批准該條約。